考前,我们还应做什么?——和同学们谈谈五月份数学复习的一些想法
经过高中三年的刻苦攻读,你们在可爱的金中已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其中有欢乐的时光也有痛苦的时刻。今天我们已拍了毕业照,明天你们将分赴祖国各地;昨天我们彼此陌生,今天我们互相了解,你们和我相处还不到十个月,但我们毕竟有缘,说来也快,再过二十来天,你们就要一同走进考场。越是临近高考,你们的心情越紧张,这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焦虑是要坏事的,也没有必要。那么,在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三、四月份如何复习,我也提供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也许同学们已经忘了,忘了也好,没什么顾虑!)
一、正确对待高考,坚定必胜信心。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然要在分数上分出高低,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平时的汗水一定会在分数上有所显示,因为坚定的信心是走向成功的保障,失败的对手乃是信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学习者态度的函数,而不是重复遍数的函数”,“如果学习是快的,遗忘将是慢的,而学习是慢的,那遗忘将是快的”,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毛泽东曾告诫我们:人的问题取决于思想的问题。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进入大学就读已经不是很难的事了,复习期间不要过多地考虑“后果”。同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才之路宽的很,多的很,只要我们不断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能立足于社会,你就能高人一筹。
二、周密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无序。
随着高考的临近,心理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心理压力的加大,有时会使人的行动陷入盲目状态,东一榔头,西一杠子,或是跟着别人走,人家干啥我干啥,这种“从众”心理,很多人都有,这是最要不得的。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呢?首先要计划行事,制定好每一天的复习计划(尤其是半天上课及停课复习期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澄清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其次在安排上最好文理交叉,一般两节课时间换一次为宜;第三,复习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网络,弄清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以往考试中出现过的典型错误,找出病根,对症下药,以免重蹈覆辙;第四,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能者为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总结题型与解题方法,同时探讨题型变化与注意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要注重基础,“保八争二”以图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因为只有基础弄懂弄通弄透,才可能一通百通,乃至融会贯通,才可能在临场发挥时应对自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后要根据自己记忆周期适时复习已经复习过的知识,理解+重复=记忆。
三、正确定位目标,切忌好高骛远
三年的汗水不会白淌,但汗水也不一定与分数成正,因此正确的定位是高考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定位,就是根据你在我校的相对位置,根据你在班级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给自己正确客观的估计,宁可期望值适当降低一点,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高考,这样在临场时就不会因为有不会做的题而焦躁不安,就能很理智的对待它,并冷静的思考它,进而顺利的解决它,即常说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很多人总希望超常发挥,当然这要在正常发挥之后,否则免谈,因为高考中这样事件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四、注意稳定情绪,排除外界干扰。
天气的燥热,学习的紧张,父母的叮咛,外界的不良干扰,都会使你情绪波动。这时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用理智来战胜燥动,另外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都要和睦相处,不吵架、不顶嘴、不生气,发生矛盾学会退让、忍让、克制、消气,把一切烦恼与不快统统抛在脑后,越远越好,多想想“过五关斩六将”的高兴事,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适时做深呼吸,听听舒缓轻柔的音乐,用以调节大脑皮层。有时也可以向父母或者好友倾诉倾诉不快与苦闷,用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我更要说精神爽才能喜事多,思维的闸门才能大开。“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当今无古贤”,一定要记住:稳定愉悦的心情是通向胜利的桥梁。
五、饮食正常有序,不忘体质锻炼
高考不仅仅是考查知识能力,同时也是体力意志的较量,只有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才能赢得高考,所以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食欲,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充足的能源保障,是冲锋陷阵的物质基础,“豆芽型”的战士是上不了战场的。
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皮质神经细胞在持续作用下,迟早会逐渐发生抑制”。虽然,时间已经很紧张了,但是“7+1>8”的公式千万不能忘记,适当锻炼会使你的大脑得到休整,消除疲劳,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适当的锻炼也会使你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运动休息是最好的休息,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当然,运动不要太激烈,对抗性不要太强,要避免意外伤害,行路也要注意安全,万一有“闪失”,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都不利,现在运动的目的只是调节,是要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心调节到迎考的最佳状态。另外平时穿衣服要穿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尽量宽松点,以运动、休闲装为宜。
六、认真研读教材,切忌埋头做题
教材既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命题的重要依据,命题者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水平去编拟谁都不会做的试题。所以,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思前想后”,切实理解,掌握课本上的重要结论和典型方法,把与本单元、本章节知识点相联系的知识尽可能的补充进来,让思维发散到最大的范围,重新构筑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问题要自己去思考,题目要自己去解答,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走在路上,坐在车上,临睡前可以在脑中放“电影”(如知识结构,解题方法、易错点等)。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不少创新题型,如:信息迁移题,它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组织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往往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通常与大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但细细观察,你会发现:信息题是在题目中创设了新的情境,这类题往往起点高,落点低。解答信息迁移题最关键的是要自信,不要被看似高深的知识所吓倒。五月份还要在老师指导下,每周认认真真做一、两套信息卷,模拟好战前“演习”,“演习”之后,要及时总结,以利再战。数学题每天都要做,哪怕是考前一天,不做就生疏,这就是所谓的“临阵磨枪”。
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越高,基础越深,所用材料也越多,应该说,我们的基础够深,材料够多,就看能否“封好顶”,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我们要的是O,而不是0。让我们抓紧时间,用好时间,积蓄力量,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胸襟豁达,势力雄厚的选手。我坚信,在每位同学的努力之后,没有淌不过的河,没有越不过的坎,更没有翻不过的山。 |